妳是否曾感覺到,家,這個本應是最溫暖、最安全的避風港,有時卻也伴隨著莫名的壓力和恐懼?家庭暴力,往往隱身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,不只是身體上的傷痕,更可能是一種悄無聲息的精神折磨,甚至掌控了妳的經濟自主權。
近日,土城家暴事件讓我們再一次感嘆對生命的惋惜,以及對家暴事件的痛惡,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什麼是家庭暴力,以及當我們面對它時,該如何保護自己,勇敢地為自己和家人開創新的生活。
目錄
- 家庭暴力,不只是動手動腳:重新認識家庭暴力的定義與範疇
- 台灣家庭暴力現況大解密:數據背後的真實面貌
- 面對家庭暴力,妳不孤單:勇敢求助的實用指南
- 走出陰霾,重建新生活:溫柔照顧自己的路
- 常見問答 Q&A
1. 家庭暴力,不只是動手動腳:重新認識家庭暴力的定義與範疇
談到家庭暴力,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都是拳腳相向的畫面,但其實,根據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第二條的定義,家庭暴力指的是「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、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、控制、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」。這意味著,它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廣泛,且往往難以察覺。
身體上的不法侵害:看得見的傷痕
這類型的家庭暴力是最容易被看見、也最容易被定義為暴力的形式。
它包含各種對身體的攻擊行為,從輕微的推擠、拉扯,到嚴重的毆打、傷害,甚至遺棄、性侵害等。舉凡鞭、毆、踢、捶、推、拉、甩、扯、摑、抓、咬、燒、扭曲肢體、揪頭髮、扼喉,或使用器械攻擊,都屬於身體上的不法侵害。這些身體暴力會造成顯而易見的傷口,但更難以癒合的是心靈上的創傷。
精神上的不法侵害:心靈深處的痛
精神暴力,是家庭暴力中最隱形,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。它不留下外傷,卻足以讓人精神痛苦,甚至失去自我價值。主要分為:
- 言詞虐待:透過謾罵、吼叫、侮辱、諷刺、恫嚇,甚至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、揚言使用暴力等方式,企圖達到控制被害人的目的。這些言語就像一把把利刃,一點一滴地摧毀被害人的自信。
- 心理虐待:例如竊聽、跟蹤、監視、冷漠、鄙視、羞辱、不實指控、試圖操縱被害人等行為。它讓被害人感到無所遁形、被孤立,長期下來會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。
- 性虐待:強迫進行性幻想、不願意的性活動,或逼迫觀看色情影片、圖片等。這是一種對個人身體自主權的侵犯,帶來極大的羞辱與創傷。
經濟上的不法侵害:無形的枷鎖
經濟暴力是另一種常見的家庭暴力形式,它利用經濟手段來控制被害人,使其無法自主。常見的行為包括:不給生活費、過度控制家庭財務、強迫擔任保證人、強迫借貸、拒絕或阻礙被害人工作、被迫交出工作收入等。這些行為讓被害人失去經濟獨立的能力,進而陷入更難以擺脫的困境。
其他不法侵害:被忽略的掌控
除了上述三種,任何足以使人心生畏怖或痛苦的騷擾、控制、脅迫行為,都可能構成家庭暴力。例如不斷打擾、警告、嘲弄、辱罵,或是透過跟蹤、持續監視、掌控行蹤等,讓被害人感到極度不安與恐懼。重要的是,家庭成員的範圍也相當廣泛,不僅限於配偶,還包括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、家長家屬、家屬間關係者,以及直系血親、四親等內旁系血親等。
2. 台灣家庭暴力現況大解密:數據背後的真實面貌
家庭暴力並非遙遠的社會新聞,它真實存在於你我身邊。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在「2016-2019家庭暴力防治報告」中的調查數據顯示,台灣女性一生中,每4名女性就有1名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。這是一個令人警惕的數字,提醒我們,許多女性可能正默默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痛苦。
而最新的數據也指出,衛生福利部公布的資料顯示,去年的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數高達17萬9107件,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。其中,親密關係暴力佔了近5成,是家庭暴力的大宗,而被害人仍以女性為主,約佔7成。
雖然通報案件數增加,但衛福部也提及,每四年進行一次的盛行率調查推估,台灣婦女終生受暴率已從2017年的25%下降至2021年的20%,顯示「黑數」正在減少中,也代表著台灣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的防暴意識逐漸抬頭,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勇敢求助。
然而,台灣大學研究團隊運用大數據分析發現,親密關係暴力從發生至正式通報的平均時間為4.2年,儘管已較過去縮短(過去文獻平均約7年),但仍顯示許多人隱忍了相當長的時間才尋求協助。
這些數據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,它們是無數個真實生命故事的縮影。它們告訴我們,家庭暴力就在我們身邊,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家庭,不分社經地位,因此,提高警覺、認識暴力型態、並知道如何求助,變得至關重要。
3. 面對家庭暴力,妳不孤單:勇敢求助的實用指南
面對家庭暴力,最重要的是要記得:「妳不孤單!」這從來不是妳的錯,也絕對不應該獨自承受。以下是一些實用的求助指南,幫助妳在面對暴力時,能夠為自己爭取安全與權利:
第一時間的自我保護:安全為首
當暴力發生的當下,首要任務是確保自己和孩子的安全。
- 迅速離開現場:如果情況允許,立即撤離到安全的地方,例如朋友家、家庭成員家或附近的公共場所。
- 撥打緊急專線:撥打110報警,由警察介入制止暴力,並協助護送被害人就醫。另外,24小時保護專線「113」也是妳的重要盟友,提供諮詢與通報服務。如果是不便言談,也可以手機傳簡訊至113。
- 避免危險區域:盡量避免在浴室或廚房等有危險物品的空間發生爭執。選擇有較大空間且沒有危險物品的地方,如客廳,並盡可能保持冷靜。
- 為孩子安全考量:當爭執發生時,應讓孩子回到房間,而不是用雙手保護孩子,避免孩子被波及。
蒐集證據,為自己發聲:法律協助的第一步
證據在法律程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如果情況允許,務必:
- 驗傷並開立診斷書:無論傷勢大小,都應到醫院或診所接受醫師檢查,並告知醫師是遭受家庭暴力,開立「驗傷單」(乙種驗傷單即可)。這是證明身體傷害的最直接證據。
- 拍照存證:對受傷處、暴力現場(如毀損的物品、撕爛的衣物等)進行拍照,越清晰越好,可與驗傷單比對作為證物。
- 錄音錄影:如果有機會,將現場施暴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影存證。這對於法庭上的使用非常有幫助。
- 告知親友:立即告知信任的親友,讓他們知悉事件過程,除了可以舒緩自身情緒,將來也能作為證人。
- 保留訊息:任何帶有威脅、恐嚇內容的訊息、電子郵件、通訊軟體對話紀錄,都應截圖或保留。
善用社會資源:多元支持系統
台灣的社會安全網提供多元的家庭暴力防治服務,幫助被害人走出困境:
- 地方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:配有社工人員,提供庇護安置、法律協助、醫療補助、經濟扶助、心理諮商輔導或就業輔導等服務。
- 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:如果妳想聲請保護令,但不知道如何撰寫聲請書狀,或需要陪同出庭,都可以尋求他們的協助。
- 關懷E起來(網路通報平台):這是一個線上通報與諮詢的平台,如果發現身旁疑似有兒少保護、性侵害或家庭暴力情事,可以在線上諮詢通報。
- 民間團體:台灣有許多民間團體提供深化的被害人服務,例如勵馨基金會、現代婦女基金會等,提供不同面向的支持與陪伴。
- 心理諮商輔導:長期處於暴力環境會對身心造成巨大影響,透過專業的心理諮詢,可以抒發情緒、重建自信、修復創傷。
4. 走出陰霾,重建新生活:溫柔照顧自己的路
面對家庭暴力,最終的目標是擺脫陰影,重建屬於自己的新生活。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與勇氣,但請相信,妳絕對有能力做到。
- 重新建立安全界線:這是最重要的一步。透過保護令、搬離住處或尋求庇護,與施暴者建立物理和心理上的距離。
- 尋求專業協助:持續接受心理諮商,處理創傷後遺症,學習如何自我療癒。社工和法律專業人士也能協助妳規劃新生活的藍圖,包括子女監護、經濟分配等。
- 重建支持系統:與信任的親友保持聯繫,參與支持團體。與有類似經驗的人交流,妳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,也能從中獲得力量。
- 培養興趣,自我成長:當生活穩定下來後,嘗試培養新的興趣,學習新的技能,重新投入工作或學習。這不僅能幫助妳維持經濟獨立,更能重建自信心,找回生活重心。
- 照顧身心健康:多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,透過運動、冥想或尋求專業協助來管理壓力。記住,身心健康是妳重建生活的基石。
走出家庭暴力的陰影,是一條漫長但充滿希望的路。每一步都是對自己的溫柔照顧,都是為自己和孩子開創無暴力未來的努力。
5. 常見問答 Q&A
Q1:我遭受了言語上的精神暴力,這算家庭暴力嗎?
A:是的,完全算!根據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,精神暴力包含言詞虐待,如謾罵、吼叫、侮辱、諷刺、恫嚇等,只要是足以讓人感到精神痛苦的不法侵害行為,都屬於家庭暴力。
Q2:如果我沒有外傷,警察會受理我的家庭暴力通報嗎?
A:會的。家庭暴力不只看身體傷害,精神暴力和經濟暴力也是重點。即使沒有外傷,只要妳能描述清楚所遭受的精神或經濟上的侵害,警方仍會依法受理,並協助妳尋求相關協助。建議可以保留相關的錄音、錄影、訊息紀錄等證據。
Q3:申請保護令需要具備什麼條件?會不會很麻煩?
A:聲請保護令的條件是妳已遭受家庭暴力,或有遭受家庭暴力之虞。聲請流程並不複雜,妳可以向地方法院、警政單位(110)、社會局或113保護專線尋求協助。會有社工或法律服務人員協助妳撰寫聲請書狀,並指導妳如何準備證據。
Q4:如果施暴者是我的子女或長輩,我還能尋求幫助嗎?
A:當然可以!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涵蓋了廣泛的家庭成員關係,包括配偶、直系血親(如父母子女)、旁系血親(如兄弟姊妹)等。無論施暴者是誰,只要妳是家庭暴力的被害人,都有權利尋求保護與協助。衛福部也特別提醒,虐老通報案例近年有增加趨勢,鼓勵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,勇於尋求外部協助。
Q5:我擔心報警或聲請保護令會讓情況更糟,該怎麼辦?
A:這是許多被害人的共通疑慮。但請相信,勇敢求助是為自己爭取安全與未來的第一步。專業的社工和警方會評估妳的安全狀況,並提供完善的保護措施,例如庇護安置、人身安全保護等。與專業人士討論妳的擔憂,他們能為妳規劃最適合的安全計畫。
面對家庭暴力,妳無需感到羞恥或孤單。每一步的勇敢,都將是為自己編織幸福未來的力量。請記得,《暖暖室》一直都在這裡,準備好用文字、故事與知識,陪妳一起學習溫柔照顧自己。想要更多關於女性健康與自我照顧的內容,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:《暖暖室》The Cozy Corner。
0 留言